追尋百年初心【10】:見證中國力量,傳承偉大精神
對災難的記憶,有刻骨銘心的悲慟和哀傷,也有不屈不撓的抗爭與感動。2008年汶川地震已經(jīng)過去13年,再次想起“5·12”,仍會心頭一緊。為銘記和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zhèn)建立了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地震主題紀念館——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近日,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紫金草融媒體中心和南京報業(yè)傳媒集團組建的“追尋百年初心”融媒體報道小組線上走訪該紀念館,見證中國力量,感悟人間大愛。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
一面國旗,一段永不忘卻的記憶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真實還原了地震后的斷壁殘垣,整個紀念館氣氛肅穆深沉。展館講解員朱祺告訴記者:“紀念館的主體建筑名為‘裂縫’,寓意將災難時刻閃電般定格在大地之間,留給后人永恒的記憶。場館外的下沉廣場、步道與草坡融為一體,局部翹起露出地面,寓意著新生和希望。”
編號為0664的國旗
紀念館內(nèi)有一面編號為0664的國旗,來自北京天安門廣場。據(jù)介紹,汶川地震發(fā)生后,國務院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月19日這天清晨,2600多名群眾自發(fā)趕到天安門廣場。這面國旗,在大家的注視下,伴著國歌徐徐升至桿頂,又緩緩下降到旗桿三分之一處。國旗緩緩而降,但生命的尊嚴冉冉升起?!敝祆鲃忧榈卣f。全國哀悼日結束后,這面國旗一直保存在北京天安門地區(qū)管理委員會。2019年10月,管委會將這面國旗贈送給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這面國旗凝聚著抗震救災的力量,堅定了當年人們戰(zhàn)勝大災大難的信心。它見證了抗震救災的偉大勝利,也見證了災后重建的偉大勝利,還將見證新時代發(fā)展的偉大勝利?!?/p>
15名勇士空降震中,見證中國力量
出征請戰(zhàn)書
“四川汶川地區(qū)發(fā)生強烈地震,災區(qū)人民正面臨著嚴重的生命危險。為此,我向軍黨委請戰(zhàn),堅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救災任務,誓死保護群眾生命安全?!边@封留存在紀念館里的請戰(zhàn)書,出自黃繼光生前部隊的老兵李振波之筆。朱祺介紹,當時救災部隊決定從100名先遣隊員中挑選15名跳傘骨干打開通道,消息一出,廣大官兵紛紛請戰(zhàn)。“大家清楚知道,如果這冒死一跳真的有去無回,那這出征的請戰(zhàn)書便是他們的遺書。”
最終,李振波等15名空降兵組成了先遣小分隊,在無氣象資料、無地面標識、無指揮引導的“三無”條件下,縱身從5000米高空“盲跳”至重災區(qū)茂縣地域,成為插入震中的一把“尖刀”。他們徒步220公里,連續(xù)奮戰(zhàn)7天6夜傳送災情,開辟空降場,建起了一條內(nèi)外聯(lián)系的信息通道。各方救援部隊迅速行動,全國的志愿者、醫(yī)療隊、愛心人士紛紛趕來相助,讓10余萬受災群眾和傷病員走出困境。在同特大地震災害的艱苦搏斗中,中國人民展示出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賡續(xù)精神血脈,凝聚奮斗力量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不僅是開展地震科普研究、防災減災教育的重要基地,更是一個展示中國發(fā)展道路、講述中國故事、弘揚抗震救災精神的重要窗口。
紀念館《山川永紀》浮雕墻
“我們立足場館功能發(fā)揮,創(chuàng)設情景式黨課,讓地震文物和學習教育‘活’起來。此外還組織編排了地震災難勵志情景劇《天降》,6月上旬面向參觀團隊、研學團隊展演,本月將走進部分大中小學校和市內(nèi)部分社區(qū)?!奔o念館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馮正碧向記者介紹,“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至今,我們紀念館累計接待社會公眾52.31萬余人次?!蹦壳?,紀念館正聯(lián)合三臺縣博物館舉辦“聽親歷者講述”展。展覽選擇了57組當年親身參與抗震救災、災后重建的集體和個人,用鏡頭記錄下他們的親身經(jīng)歷和感悟。
今日的汶川,民居白墻青瓦,校園書聲瑯瑯,公共服務設施完備;山茶、櫻桃、獼猴桃通過電商網(wǎng)絡銷往全國乃至全球;精品民宿、生態(tài)旅游把青山綠水變成家門口的“詩與遠方”……從滿目瘡痍到綠色崛起,汶川煥發(fā)著勃勃生機。正是這種從悲壯走向豪邁的力量,鑄就了英勇不屈的抗震救災精神,激勵著無數(shù)中華兒女攜手同心,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前行!
記者手記: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13年前那場特大地震,是所有中國人無法忘卻的災難,也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中國力量與民族團結的深情??吹郊o念館中的展品、影像,當年新聞直播的一幕幕又重現(xiàn)眼前。我們緬懷生命的逝去,也銘記危急時刻的生死救援、災難面前的大愛無疆、震后重建的守望相助。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正是憑借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中華民族凝聚力,憑借黨員群眾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意志,憑借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理念,汶川才能在十余年內(nèi)重建家園、恢復活力。紀念,是為了讓我們更加珍惜當下、積蓄前行的力量,共同建設更加美麗的新家園,共同創(chuàng)造無愧于新時代的光輝業(yè)績。
撰? 文:南報融媒體記者 丁藝 高潔 通訊員 王丹丹
圖? 片: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 提供
校? 審:李? 凌 趙伊漢
監(jiān)? 制:凌?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