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系我們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搜索表單

今年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也是臺灣光復75周年。今天上午,一場主題為“銘記民族抗戰(zhàn)史 共護和平謀未來”視訊交流會將南京與臺北在“云端”相連。兩岸學者圍繞銘記抗戰(zhàn)歷史、征集檔案史料、共同守護和平等議題展開研討。

本次視訊交流會由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財團法人民主文化基金會主辦,香港大公報傳媒集團、臺灣新國際理論與實踐中心承辦。南京視訊交流會在我館舉行。

“兩岸學者攜手合作,共寫史書”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葛道榮,抗日航空烈士樓芝文的表侄陳唯真,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長馬振犢,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連紅,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張建軍,中山陵園管理局副局長、文博館員、南京市社科聯(lián)客座研究員廖錦漢,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張雅倩等學者來到南京視訊交流現(xiàn)場。

南京視訊交流會現(xiàn)場

93歲高齡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葛道榮講述親身經(jīng)歷:“1937年,我的叔父和舅父慘遭日軍殺害,我被日軍用刺刀戳傷了右腿。那場大屠殺給我們家庭帶來了支離破碎、妻離子散的不幸災難。

臺灣自古屬于中國領土,卻被日本侵占了50年。從侵華日軍在南京大屠殺的罪惡中,我仿佛看到日軍占領臺灣50年中給臺灣同胞帶來的苦難深災。兩岸人民要銘記血淚記憶,攜手護衛(wèi)和平,共創(chuàng)未來?!?/p>

中國歷史第二檔案館所藏的民國時期臺灣檔案非常豐富,該館館長馬振犢介紹了在2007年出版的《館藏民國臺灣檔案匯編》。

《館藏民國臺灣檔案匯編》所選檔案史料揭露了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tǒng)治,記錄了臺灣同胞心向祖國、進行不屈抗爭的歷程,反映了抗戰(zhàn)勝利前后中國政府對臺灣地區(qū)的接收、管理,以及全面安排臺灣光復后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重建工作,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史料,具有極高的研究、參考與收藏價值。

侵華日軍在兩岸留下斑斑血跡,兩岸人民如何共同面對這段歷史記憶?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張建軍說:抗戰(zhàn)是兩岸共同的記憶,需要我們兩岸的專家學者攜手合作,共同書寫這段民族的歷史。共寫史書的前提是共享史料,這個史料應該包括文物。在全館的文物藏品里,有著臺灣同胞的貢獻。在展廳里,有戰(zhàn)后南京“審判日本戰(zhàn)犯軍事法庭”庭審現(xiàn)場的場景復原。當年的庭長石美瑜法官后來前往臺灣,其子石南陽先生累計向我館捐贈了122件文物資料。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是我們研究和展覽的關鍵,也是我們捍衛(wèi)歷史事實和民族尊嚴的重要依據(jù)。

中山陵園管理局副局長廖錦漢說:臺灣“光復節(jié)”應被永遠銘記。75年過去了,親歷者越來越少,當下兩岸應通過多種有效的方法,對檔案史料進行“搶救性”征集研究,并及時將研究成果以展覽、講座、書籍、電影、電視劇、音樂劇、話劇、情景劇、快閃、抖音、微視頻等形式呈現(xiàn),向大眾尤其是青少年進行教育宣傳。

兩岸人民如何汲取歷史教訓?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連紅說:臺灣軍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是兩岸學者要加強對抗戰(zhàn)史的研究。從上世紀80年代到如今,兩岸學界對抗戰(zhàn)史的研究一直在進行;二是要從大歷史觀來看待歷史。扭曲歷史的行為無法得到兩岸人民的認可;三是兩岸民眾要加強交流。圍繞歷史與和平多舉行歷史交流會,形成共識,共同維護和平。

青年學生代表張雅倩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于兩岸青年而言,時代賦予我們重任。我們應開展口述訪談、挖掘文獻史料、共享歷史資源,對檔案史料進行 “搶救性"征集研究,通過多種形式傳播抗戰(zhàn)歷史。

“了解歷史是為了解決當下問題”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民主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黃光國,排灣族詩人莫那能,作家、編劇、導演王正方,歷史學家郭譽孚,國際法學者邵子平,中興大學物理系教授林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xié)會理事長吳昆財,青年學者張宗坤,作家、新國際理論與實踐中心召集人林深靖,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楊祖珺等學者參加視訊交流。

臺灣視訊交流會現(xiàn)場

1991年,臺灣作家、編劇、導演王正方花費一個月時間,拍攝制作完成了紀錄片《馬吉的證言》。如今,這部紀錄片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展廳中循環(huán)播放了13年。

身在醫(yī)院不能來到視訊會議現(xiàn)場的王正方特地寫了一段感言,請現(xiàn)場代念。

1991年,我看了約翰·馬吉牧師拍攝的南京大屠殺紀錄影片,我悲憤而不能自持。日軍殘害殺戮無辜平民,鐵證如山。這段歷史必須銘記在心,我們應當引以為戒。

國際法學者邵子平說:上世紀90年代,我們在《紐約時報》上刊發(fā)廣告,向全世界征集南京大屠殺有關資料。一些線索由此浮現(xiàn),其中最有價值的就是一段拍攝南京大屠殺的膠片,名叫馬吉影片。我們將這些珍貴膠片剪輯制成兩套約37分鐘的“一寸盤”。去年我們將這37分鐘版馬吉影像捐贈給紀念館。

南京大屠殺應成為中國人民共同的紀念,我們要從過去的歷史中汲取教訓,共同銘記這段血淚記憶,共同守護和平。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黃光國說:戰(zhàn)爭與和平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話題,了解歷史是為了解決當下問題。我們研究戰(zhàn)爭是向往和平,而不是為了記住仇恨。揭示戰(zhàn)爭的殘酷性,是為了遠離戰(zhàn)爭,遏制戰(zhàn)爭的再次發(fā)生。我們要從歷史視角冷靜地反思戰(zhàn)爭,從全球的視野闡述和平,讓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理念深入兩岸人民的心中。

中興大學物理系教授林立說:1990年9月,我被一篇標題為”向日索賠:民間的聲響”報導打動,報道中邵子平先生和吳天威教授為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向日本索賠所付出的行動深深觸動了我,我應該為歷史貢獻自己的力量。1991年,我捐款資助“紐約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lián)合會”拍攝《馬吉的證言》等紀錄片。我們要記住歷史的慘痛教訓,兩岸人民要為和平發(fā)展共同努力。

審校 | 李凌 趙伊漢 俞月花

編輯 | 潘琳娜

攝影 | 楊夢秋

簽發(fā) | 凌曦


聯(lián)系我們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