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系我們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搜索表單

每年的8月15日

下圖都會在朋友圈里刷屏

許多人認為這張圖發(fā)生在8月15日

并以此來紀念抗戰(zhàn)勝利

其實這是錯的!

圖中反映的歷史事件

發(fā)生在1945年9月9日

侵華日軍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

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遞交投降書

小編認真梳理了一下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

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1945年9月9日

日本向中國遞交投降書

那么問題來了

為什么把9月3日

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

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

今天就來聊聊這事兒


“終戰(zhàn)詔書”暗藏玄機

1945年8月15日

中美英蘇向世界各國公告:

日本政府已正式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4日

日本天皇錄制了“終戰(zhàn)詔書”

8月15日通過廣播正式公布

仔細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

這份詔書所用詞語非常謹慎

出現(xiàn)“朕”“爾等忠臣良民”等稱謂

純屬日本國內(nèi)的特殊公文格式

詔書沒有當作外交公文送達中美英蘇4國

這份詔書通篇沒有“降”“敗”之類的詞語

投降竟成了潛臺詞

把侵略的目的辯護為

“求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定”

“解放東亞”

第一份《投降詔書》


若干年后

日本金雞學院學監(jiān)安岡正篤

回憶當時修改這份詔書的原則:

第一,必須要選擇任何國家敗降時所沒有用過的、可以代表日本天皇權威的辭令。

第二,不能顯示出日本是因戰(zhàn)敗力盡、不得已而投降的;必須說是受道義之所存、良心之至上而做的決定。


第二份詔書成黑紙白字的鐵證

從法理上講

接受了同盟國發(fā)表的《波茨坦公告》

就等于無條件投降

全世界都知道日本投降了

然而8月15日廣播公布的“終戰(zhàn)詔書”

卻大大出乎世界各國的意料

怎么辦?

在巨大的國際壓力下

有了第二份詔書

日本在詔書中兩次提到“降伏”一詞

日文的“降伏”即中文的“投降”

白紙黑字

這份《投降詔書》就是鐵證

第二份《投降詔書》(注意里面的“降伏”二字)


在盟國安排下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東京時間)

在美軍軍艦“密蘇里”號上

日本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

日方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

2015年8月31日,日本外務省展出1945年9月2日簽署的投降書原件


中美英蘇等9國代表相繼簽字

接受日本投降

按照戰(zhàn)勝國的順序

中國代表徐永昌將軍

第2位簽署接受日本投降的文件


為什么9月3日是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

至此,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也落下帷幕。

1945年9月3日,當時的國民政府下令舉國慶祝3天,并于1946年起把9月3日作為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

南京街頭慶祝勝利的民眾

1949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將8月15日作為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

1951年8月13日,政務院發(fā)布通告,將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改定為9月3日。通告指出:本院在1949年12月23日所公布的統(tǒng)一全國年節(jié)和紀念日放假辦法中,曾以8月15日為抗日戰(zhàn)爭勝利日。查日本實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簽字于投降條約以后。故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應改定為9月3日。

1951年8月14日人民日報頭版截圖

1999年9月18日,國務院對《全國年節(jié)及紀念日放假辦法》進行修訂,延續(xù)了9月3日為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的規(guī)定。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以國家立法的形式通過決議,確定每年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


必須銘記的日子

8月15日、9月2日、9月3日

……

時光流逝

這些日子必須銘記

今天,我們致敬先輩

致敬那場永不妥協(xié)的抗爭

牢記歷史不為延續(xù)仇恨

只為警醒:

吾輩自強,今日,每日!

部分素材 | 人民網(wǎng)、河北黨史、《日本〈投降詔書〉大有文章》(張志剛)、《日本投降詔書炮制始末》(陳濤)

審校 | 李凌 趙伊漢 俞月花

視頻 | 趙伊漢 

海報 | 蔡美婷 

編輯 | 潘琳娜

簽發(fā) | 凌曦


聯(lián)系我們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