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系我們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搜索表單

  內容摘要
  金陵大學附屬中學(現(xiàn)南京市金陵中學前身)難民收容所是南京大屠殺期間規(guī)模較大的收容所。由于位于安全區(qū)邊緣且缺乏西方人士駐守保護,這個收容所頻繁遭受日軍侵擾。
  在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的幫助下,收容所所長姜正云帶領管理人員與義工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積極開展難民救濟工作,并與國際委員會一道揭露日軍暴行。


  南京難民區(qū)國際救濟委員會暨金中難民收容所全體職員合影。第一排右至左:第2位是姜正云(收容所所長),第9位是徐淑德(收容所醫(yī)務所義工),第10位是徐淑珍(收容所醫(yī)務所義工)

  金大附中難民收容所的籌備與設立
  金大附中難民收容所位于安全區(qū)的東南角,處于安全區(qū)與非安全區(qū)的過渡地帶。因為處于安全區(qū)邊緣區(qū)域,更易遭受戰(zhàn)火影響。



  1937年11月底,金大附中西遷后不久便開始了收容所的籌備,12月初陸續(xù)對難民開放。
  在籌備期間,金大附中留校職員姜正云、王宗福、薛萬錦、嚴步青、劉廷等人積極協(xié)助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進行房舍管理和物資籌備。時任金陵中學舍監(jiān)暨英文教員的姜正云擔任金大附中難民收容所所長。


  姜正云
 
  2018年9月24日上午,姜正云的孫子姜四華帶著一家人來館祭拜祖父

  金大附中難民收容所具有特殊地位:相對于一般公共建筑物,它作為美國教會財產更為安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西方人士駐守,僅僅憑借美國國旗并不能抵御日軍的侵擾。

  日軍在金大附中難民收容所的暴行
  由于位于安全區(qū)的邊緣且無西方人士看守,許多日本士兵隨意闖入金大附中難民收容所,搜捕中國士兵、屠殺難民、搶劫難民財物、強奸婦女,犯下了一系列暴行。
  搜捕與屠殺
  1937年12月15日,安全區(qū)衛(wèi)生委員會第二區(qū)的6名街道清掃工在鼓樓被闖入住所的日本士兵殺害。同日,學生於明德在金大附中難民收容所被日軍槍殺。
  為了搜捕安全區(qū)內的中國士兵,日軍又采取“難民登記”的辦法。這是日軍以登記的名義對安全區(qū)內藏匿的中國士兵進行徹底搜查的一種方式,亦是另一種方式的“屠殺”。
  最終,從金大附中帶走的難民上百人?!袄寯赖牟⒎侨撬^中國伙夫,但是只要年輕力壯,沒有人保他或是光頭沒有留長發(fā)的,都視為中國兵?!?/font>
  劫掠與強奸
  威爾遜在日記中記載道:“昨晚日本兵翻墻進去10次,搶劫食物、衣服,并強奸婦女直到他們滿足。”
  金大附中難民收容所所長姜正云“一邊流著憤怒的眼淚”,一邊致信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總干事菲奇:“今天晚上,日本兵為了進一步搜尋少女闖入了我們的宿舍。到處都充滿了鳴咽聲?!?/font>
  據(jù)孫寶賢回憶,日本士兵到金大附中各難民室巡視,尋找婦女,晚上12時,“日軍開了一部大卡車,停在學校墻外后,日本士兵即翻墻跳進學校,到每一難民室拉女人,共約拉去廿多人,仍翻墻拉上汽車,疾馳而去,第二天上午又用汽車把她們送回來?!?/font>
  威脅與壓迫
  收容所的管理員也無力阻止日軍的暴行,同時他們還面臨著日軍的威脅與壓迫。
  姜正云在給菲奇的信中表達了自己的痛苦,作為一個中國人,他“雖然有拯救他們的心情,卻沒有這種權威”,“是一個地位處境微末的人”。
  日軍還通過恐嚇威脅的方式逼迫難民、難民管理員成為日軍的特務,迫使難民們在軍事征服中尋求保護。部分難民收容所的員工在脅迫之下,為日本人服務。

  金大附中難民收容所的籌備與設立
  金大附中難民收容所中方管理員采取積極的自保措施,減少與日本官兵的矛盾沖突,同時對受傷難民開展醫(yī)療救治,維護難民的基本生存權。
  難民收容
  金大附中難民收容所開放以后,很快就人滿為患,至1937年12月17日,已涌入6000—8000名難民。
  首先是解決難民的住房問題。收容所騰出教室、體育館、口字樓、圖書館、教師宿舍等,然而由于難民太多,收容所內擁擠不堪,收容與管理的壓力極大。
  其次是解決難民的飲食問題。金大附中難民收容所在學校食堂、口字樓后側設置了粥廠,專人負責為難民做飯,“從早到晚連續(xù)不斷地燒著稀飯,供七八千名饑寒交迫的難民吃?!?/font>
  參照史邁士的調查,1937年12月下旬到1938年1月難民收容所的人數(shù)達到頂峰。人數(shù)最多時達1.5萬名。
  保護難民
  收容所采取多種方式保護婦女,如將40余名婦女藏在鐘樓地下室,由工友們暗中送飯。
  他們?yōu)樘尤胧杖菟闹袊勘鴵Q上難民的衣服,還動員其他難民拿出換洗的衣服給中國士兵,并把換下來的黃軍裝拿到廚房燒掉。
  收容所管理者作為暴行的直接見證人,將日軍的暴行一條條記錄下來,定期匯總給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的菲奇、貝德士等人,通過他們向日本大使館抗議。
  難民救治
  收容所與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分會、世界紅卍字會南京分會進行協(xié)作,為病人設立了一個醫(yī)務所,醫(yī)生與護士大多是難民之中有醫(yī)務經驗的人。
  徐淑德、徐淑珍姐妹因父親是中醫(yī),且姐姐徐淑德曾在天濟醫(yī)院擔任護士,她們在進入收容所第二天主動申請當義工,為避難的難民提供醫(yī)療護理服務。


  徐淑珍珍藏著收容所全體職員合影

  徐淑珍等人平時只能用鹽給病人傷口消毒,急重病人需要送到鼓樓醫(yī)院救治。去鼓樓醫(yī)院的路上到處都是日本兵,因而必須要有外國人在場。
  “馬吉、宋熙伯等人經常出面(幫忙),但即使有他們的庇護,也還是要隨時面對死亡的威脅?!?/font>


  ☆ 本文版權歸《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所有,轉載時請注明出處。



  ☆ 本刊約稿種類包括:研究論文、問題爭鳴、史事考證、人物研究、圖書評論、學術綜述、口述歷史等。
  ☆來稿字數(shù)不限,一般以一萬字左右為宜,并附有中文摘要(300字以內)、關鍵詞(3-5個)。
  ☆來稿請注明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工作單位、職稱等)、研究項目名稱及編號、通信地址、郵編、電話、電子郵箱等。

  聯(lián)系電話:025-86898667
  投稿郵箱:ppcpalm@126.com
  聯(lián)系地址:南京市水西門大街418號
  郵編:210017
  本文來源 | 《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

  作者 | 楊雅麗 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碩士研究生
  審校 | 李凌 趙伊漢 俞月花
  編輯 | 潘琳娜
  簽發(fā) | 凌曦


聯(lián)系我們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