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這3年……
前不久,第二屆中國智庫建設與評價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我館館長、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張建軍參加論壇,并發(fā)表了“以歷史與和平為基點,加強智庫外宣功能”的主題演講。


2016年3月1日,作為江蘇省首批重點高端智庫之一,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在江蘇省委宣傳部、南京市委宣傳部、南京大學的共同支持下,正式掛牌運行,同年12月,入選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三年多來,研究院以歷史與和平為兩大研究方向,著力在咨政建言、理論創(chuàng)新、傳播實效、國際交流等方面下功夫。
上報內參86篇 輿情快報19篇
研究院積極打造咨政《內參》,并推動相關建議“落地生根”。迄今為止,研究院共撰寫和上報內參86篇、輿情快報19期,總計有40余篇內參獲得各級領導機構采用,內容涉及中日關系、南京大屠殺史、歷史教育、“慰安婦”問題、國家公祭、和平城市建設等。
2016年10月,研究院上報《關于為國歌立法的建議》,獲中央領導肯定性批示。次年5月,研究院召開國歌立法專家座談會并上報《關于對國歌立法初審的建議》。2017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獲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10月1日起施行。在2018年11月16日第三屆江蘇智庫峰會上,由研究院申報的《國歌立法研究與政策建議》被評為江蘇省智庫實踐十佳案例。

此外,《關于開展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成果外譯的若干建議》《關于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參加人員代表性的建議》《關于調整南京大屠殺及相關問題若干表述的建議》等獲中央領導批示,另有多篇內參獲得省市各級領導批示。
推動國家公祭保障條例地方立法 完成調研報告10余篇
2018年春,研究院呼吁從立法層面對褻瀆英烈和日本侵華戰(zhàn)爭受害者的錯誤行徑予以嚴懲,并為參加全國“兩會”的江蘇代表團提供相關材料。全國“兩會”后,全國人大法工委來寧就有關立法進行調研,提出南京市對國家公祭保障可以先行立法。在南京市人大的主導下,南京市司法局、南京市律師協會、江蘇三法律師事務所和我院等單位協同努力,成立立法工作領導小組,廣泛聽取歷史學、法學、教育學等領域專家的建議,完成調研報告10余篇,匯編立法參考資料近200萬字,7月上旬,《草案》起草工作基本完成。
2018年10月31日,南京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七次會議二審通過《條例》。11月23日,江蘇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六次會議全票批準《條例》,于12月13日正式實施。12月22日,由研究院申報的《推動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立法工作案例分析》獲得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2018年度優(yōu)秀成果獎。


承擔國家和省市課題項目20項
三年多來,研究院專家共承擔了2項國家社科基金抗日戰(zhàn)爭研究專項工程、5項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4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1項江蘇省博士后資助基金項目、2項省社科基金委托課題、3項省智庫辦交辦課題、2項南京市社科基金課題,并開展自立課題70余項。相關課題按照立項書要求,分節(jié)點推進和結項。
研究院研究員在《人民日報》(學術版)、《光明日報》(理論版)《求是》雜志等權威報刊上發(fā)表文章《“空間”在歷史書寫中的重要意義》《國際檔案中的中國抗戰(zhàn)史》等5篇,在各類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70余篇。
研究院十分重視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口述史工作,專門成立項目組。目前,口述史項目由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口述史、堅持和維護南京大屠殺史實的日本友人口述史,以及為研究和傳播南京大屠殺歷史作出貢獻的各界人士口述史三大板塊組成。截至目前,已經出版了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口述歷史系列叢書:《被改變的人生——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口述生活史》《和平之旅——東瀛友人口述史》。第三本口述史系列叢書將在今年國家公祭前推出。

在11月8日夜在北京舉辦的“口述歷史之夜——中國口述歷史國際周2019特別發(fā)布會”上,該項目榮獲“年度十大口述歷史項目”獎。


助力南京成為國內首座“國際和平城市”
研究院向國際和平城市協會提交了《南京國際和平城市申請報告》和《關于創(chuàng)建南京國際和平城市的報告》。2017年9月,在研究院參與主辦的“第十六屆歷史認識與東亞和平論壇”上,正式發(fā)布了南京成為中國首座國際和平城市的消息。

研究院以國際和平城市協會為紐帶,以中日和平交流為抓手,2017年、2019年舉辦兩屆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


承辦和平日活動 150多名國際政要學者參加
2018年9月19日,由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江蘇省人民政府、聯合國駐華系統(tǒng)主辦的國際和平日主題活動在紀念館舉行。研究院研究員參會發(fā)言,并與1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政要及智庫學者交流。

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等150名嘉賓將象征和平的荷花緩緩放入水中

嘉賓們一同種下象征和平的櫸樹
組織召開或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40余場
研究院召開或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40余場,如第十六屆、十七屆“歷史認識與東亞和平論壇”、中日和平學者對話會、第三屆人權文博國際研討會等,主動設置議題,促進學術交流。其中,“歷史認識與東亞和平論壇”已成為研究院籌辦的“品牌論壇”。

第十六屆歷史認識與東亞和平論壇現場

與會專家合影

2018年,我館副館長凌曦參加在日本廣島舉辦的“第十七屆歷史認知與東亞和平論壇”
研究院邀請歷史與和平研究領域的國際專家來訪,邀請國際和平城市協會會長弗萊德?阿門特、日本都留文科大學教授笠原十九司、德國德累斯頓歐洲藝術總監(jiān)迪特?耶尼克、英國作家基思·羅威、奧地利和平安全與沖突管理研究所博士帕斯卡·阿布等來院座談。目前,研究院正在打造智庫品牌項目——中日民眾認知調查項目,正在穩(wěn)步推進中。

舉辦25場海外展覽
2016年至今,研究院舉辦了各類海外展覽25場,其中,國家公祭日期間,海外華人華僑同步公祭,舉辦海外展覽18場。《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先后走進法國、美國、白俄羅斯、捷克、丹麥、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塔吉克斯坦、阿根廷、博茨瓦納、東帝汶等國家以及中國香港、臺灣等地區(qū)。
展覽以第三方視角講述國際友人共同見證的南京大屠殺史實,受到當地政要、主流媒體和普通民眾的關注。

2016年10月22日,《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在法國岡城和平紀念館正式開展。法國岡城和平紀念館館長格里馬爾迪主持開幕式

紀念館館長、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張建軍與岡城和平紀念館館長格里馬爾迪在友好協議上簽字蓋章

展覽吸引法國當地民眾關注

2018年6月5日,《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在白俄羅斯偉大衛(wèi)國戰(zhàn)爭博物館開展

捷克當地時間2018年6月7日,《共同見證:1937南京記憶》史實展新聞發(fā)布會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斯摩霍夫國家大廈舉行,張建軍館長致辭

中國駐捷克大使馬克卿女士(右)、捷克總統(tǒng)府外事局局長魯多爾夫?因德拉克共同開啟展名卷軸,為史實展揭幕
今年4月,《和平之光——江蘇女性書畫家作品展》走進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


我館副館長時鵬程(左二)與參展的中國藝術家合影
7月,歌劇《拉貝日記》赴德國和奧地利巡演,在世界舞臺講述中國故事,受到當地觀眾喜愛,反響熱烈。研究院成立專家組,連續(xù)兩年為歌劇的史實提供建議,并參與歌劇配套文案的編寫工作。

連續(xù)3年舉辦南京安全區(qū)和平徒步活動
自2016年起,每年11月下旬,研究院主辦“感恩·南京安全區(qū)”和平徒步活動,邀請當年創(chuàng)立南京安全區(qū),保護20多萬難民的國際友人后代參與。大家環(huán)繞當年南京安全區(qū)的邊界行走,用腳步丈量歷史,傳遞和平心聲。這一活動已連續(xù)舉辦3年,成為南京國際和平城市建設的重要活動。今年和平徒步活動正在籌劃中,將于11月30日舉行。



寧海路5號曾是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總部。約翰·馬吉之孫克里斯·馬吉徒步來到這里,在祖父當年拍照的地方留影
以紫金草花語作符號 開展數百場專家講座和平講堂
研究院將象征和平的紫金草作為傳播歷史與和平故事的重要符號。針對國內外留學生,開展紫金草國際和平學?;顒印=刂两衲?0月,共舉辦27期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學習班。來自德國、美國、挪威、澳大利亞等逾80個國家與地區(qū)的3500名青年學生參加學習。大家立志做“和平使者”,將“和平種子”播撒到世界各地。

今年7月1-6日,研究院舉辦紫金草國際和平夏令營,邀請南京大屠殺時期救助難民的國際友人后代參與。



紫金草和平講堂以歷史與和平為主題,由智庫專家面向公眾講述歷史故事。截至目前已舉辦21期。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教授、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劉江永、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等專家,分享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張生教授

清華大學劉江永教授
針對少年兒童,研究院開設“小小紫金草課堂”,開發(fā)了“紫金花開”“聽石頭講故事”等特色課程。此外,研究院還開展“讓記憶照亮未來”七個一儀式化教育活動,2018年舉辦了300多場研學教育活動。


此外,研究院還以象征和平的“紫金草”為元素,開發(fā)“紫金草”系列、“和平與愛”系列衍生品,累計開發(fā)400多種文創(chuàng)產品,參加了2018“中華文明+互聯網”文博授權論壇、2018中國博物館協會文創(chuàng)產品專業(yè)委員會年會等活動,并于2017年獲得金梧桐文化創(chuàng)意設計獎、2018年獲得南京市首屆博物館優(yōu)秀文創(chuàng)產品評比精品獎及最佳創(chuàng)意獎。通過和平主題文創(chuàng)產品,更加生動地向公眾傳遞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理念。
出版南京大屠殺史相關書籍近30種
三年來,研究院編纂出版了《世界記憶名錄——南京大屠殺檔案》(20卷)、《拉貝日記》(影印本)、《南京保衛(wèi)戰(zhàn)檔案》(8冊)、《南京不會忘記》(10冊)、《和平之旅——東瀛友人口述史》《被改變的人生: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口述生活史》等近30種圖書。每年發(fā)行院刊《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4期,2019年入選CSSCI中文核心期刊擴展版。




2018年3月,由研究院主編的《人類記憶——南京大屠殺實證》(英文版、德文版)入選2018年絲路書香工程重點翻譯資助項目,研究院專家承擔的《南京大屠殺史》(阿拉伯文、希伯來文、哈薩克文)、《南京大屠殺研究——日本虛構派批判》(日文、韓文),入選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2019年,研究院推出學術院刊《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英文版),成為當前世界上唯一以南京大屠殺研究為主的英文學術期刊。

#國家公祭日#話題閱讀量超100億
面對中日歷史敏感問題,研究院組織專家,通過傳統(tǒng)媒體和網絡自媒體發(fā)聲,推出了《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關于加強抗戰(zhàn)歷史教育的倡議》等評論文章,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2018年“精日”事件發(fā)生,研究院及時通過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持續(xù)發(fā)聲,呼吁大家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研究院承辦了全國紀念館新媒體交流活動,倡議成立了全國紀念館新媒體傳播聯盟,聯合全國20家紀念館發(fā)布了《南京共識》。
2017年,研究院運營的官微在由中國互聯網發(fā)展基金會主辦的首屆全國兩微一端百佳評選中,榮獲“微博貢獻力十佳賬號”。


2018年國家公祭期間,研究院主持的#國家公祭#話題閱讀量達到15.6億;研究院與新浪江蘇聯合主持的#國家公祭日#話題閱讀量超100億。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光明日報》《文匯報》等中央媒體及《新華日報》《南京日報》等省市主流媒體,以及學習強國等客戶端及其他門戶網站紛紛進行報道。
在人民日報社主辦的2018年政務V影響力峰會上,研究院榮獲“城市正能量傳播獎”。在南京“2018融合傳播峰會暨首屆政務新媒體論壇”上,榮獲“優(yōu)秀政務微博”“優(yōu)秀政務微信”“政務新媒體案例獎”三項榮譽。

今年10月,研究院獲南京市社科決策咨詢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編輯 | 俞月花
素材提供 | 王立 馬培 楊冰清
審校 | 李凌 趙伊漢
簽發(fā) | 凌曦

發(fā)布日期
201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