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系我們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搜索表單

1937年的今天
約翰·拉貝、約翰·馬吉、明妮·魏特琳等外國人
在人心惶惶的南京
建立了南京安全區(qū)
庇護了25萬中國難民



在那場浩劫中
他們是見證者
竭盡全力幫助了留在南京的中國難民
記錄了那段黑暗的歷史

大部分人都知道這些外國人的事跡
但很少有人了解他們最終的命運
他們中許多人付出了精力、犧牲了健康
甚至自殺
這些外國英雄
也是南京大屠殺后續(xù)的受害者

以下內(nèi)容摘自
《南京大屠殺 |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遺忘的大浩劫》


約翰·拉貝
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主席

   在被召回德國之前,拉貝曾答應在南京的中國人,他回國后會將日本人的暴行公之于眾,并爭取與赫爾曼·戈林甚至希特勒會面。
   拉貝離開前,一位中國醫(yī)生請拉貝轉(zhuǎn)告德國人,中國人民是愛好和平的民族,希望與其他國家和諧相處。
   1938年2月拉貝攜帶一套馬吉拍攝的南京暴行拷貝離開后,就音信全無。
   事實上,拉貝信守了對中國人的承諾,向德國當局通報了日軍在南京的恐怖暴行。1938年6月8日,他給希特勒寄去一封信,內(nèi)附關(guān)于南京大屠殺影片拷貝和一份打印報告。
   幾天后,兩名蓋世太保來到拉貝家中將他逮捕。
   拉貝在蓋世太??偛勘粚弳柫撕脦讉€小時,直到他的雇主擔保他不會再公開地談論日本后,才被釋放。蓋世太保警告拉貝,不得再就南京大屠殺這一主題進行演講、討論或?qū)懽鳎]收了馬吉影片的拷貝。
   二戰(zhàn)期間,他的公寓被炸,戰(zhàn)后他全家陷入貧困,拉貝零零星星的為西門子工作,將一些信件翻譯成英文,但微薄的收入難以維持全家生計。
   拉貝還被告發(fā)曾加入納粹黨,被拖入一場曠日持久的“去納粹化”訴訟,這場訴訟耗盡了他的積蓄和精力。
   拉貝全家擠在一間狹小的屋子里,饑寒交迫,為了購買大豆、面包和肥皂,拉貝不得不將他心愛的中國藝術(shù)品一件一件賣給美軍。
   營養(yǎng)不良導致拉貝患了皮膚病,而心理和精神上的折磨則幾乎毀了他的健康。
   1950年,拉貝死于中風。
   在他去世前,拉貝留下了他在中國工作經(jīng)歷的書面遺產(chǎn)——2000多頁經(jīng)過他精心打印、排序、裝訂、插圖和說明的有關(guān)南京大屠殺的文獻資料。


   約翰·拉貝
   德國商人。1937年,被推為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主席。
   拉貝利用自己的納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國難民,在他負責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區(qū)內(nèi),他和他領(lǐng)導的十多位外國人,與日軍斗智斗勇,與日本領(lǐng)事館反復交涉、抗議,阻止日軍的恣意侵犯和屠殺。
   約翰·拉貝拯救了25萬中國人的生命,而且捍衛(wèi)了人類的真理和尊嚴。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橋1號院子內(nèi),寫下了著名的《拉貝日記》,記錄了日軍暴行的500多個慘案;他帶領(lǐng)他的委員們尋求國際援助,募集資金,購買糧食和藥品,特別是歷盡艱辛,從上海搞來了能預防腳氣漫延的蠶豆。難民們對他頂禮膜拜,稱他為活菩薩。


喬治·費奇
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總干事

   一些安全區(qū)的負責人遭受到了多年的精神折磨。
   喬治·費奇的女兒伊迪絲·費奇·斯瓦普說過,日本人在南京的暴行使他父親遭受極大的精神創(chuàng)傷,以致當他就這一主題進行演講時,常常會突然完全失憶。
   當費齊在公眾面前發(fā)表中日戰(zhàn)爭的演講時,這種情形至少出現(xiàn)過兩次。

   喬治·費奇
   美國人。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總干事。
   在離開南京前,他冒著巨大危險,將約翰·馬吉牧師拍攝的記錄南京大屠殺真實畫面的膠片,縫在大衣內(nèi)襯里,帶出南京。


羅伯特·威爾遜
金陵大學醫(yī)院外科醫(yī)生

   金陵大學醫(yī)院的外科醫(yī)生羅伯特·威爾遜也為其南京大屠殺期間的經(jīng)歷付出了健康的代價。
   他的遺孀回憶說,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的其他醫(yī)生都非常注意自己的工作節(jié)奏,每周至少去一次上海以補充睡眠,但威爾遜卻不顧一切地持續(xù)工作。
   手術(shù)消耗了他白天的大部分精力,到了晚上,日本士兵又會打擾他休息,他不時被從家里叫出來,去阻止正在發(fā)生的強暴事件。
   如此看來,威爾遜那時完全是靠腎上腺素維持每天的工作。
   最后,他的身體不聽使喚了。
   1940年,突然發(fā)作的癲癇甚至精神崩潰迫使威爾遜返回美國,在加利福尼亞的圣芭芭拉休息了一年。
   他再也沒能回到中國,也沒有從緊張狀態(tài)中恢復過來。
   在美國,威爾遜不僅長期遭受癲癇和噩夢的折磨,還出現(xiàn)了早上視力模糊的麻煩。


  羅伯特·威爾遜
   出生在南京的一個美國傳教士家庭,他一直把南京當作自己的家鄉(xiāng)。
   長大后,威爾遜回到美國接受教育,從哈佛大學醫(yī)學院畢業(yè)后,他又帶著新婚妻子返回南京,并成為南京鼓樓醫(yī)院的一名外科醫(yī)生。
   1937年日軍攻占南京,威爾遜醫(yī)生毅然選擇了留守,期間保護并救助了無數(shù)中國人。當年,威爾遜被人稱為“藍眼睛的南京人”。


明妮·魏特琳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難民收容所負責人

   明妮·魏特琳則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南京大屠殺給她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遠遠超出了其它安全區(qū)負責人或難民當時的預料。
   幾乎沒有人意識到,在成為神話的傳奇背后,是一個脆弱而精疲力竭的女子,她再也沒有從每天接觸日軍暴行所帶來的情感和身體創(chuàng)傷中恢復過來。
   寫于1940年4月14日的最后一篇日記透露了她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
   我的精力即將枯竭,再也無法推進并制定工作計劃,眼前需要處理的每件事似乎都有障礙。我多希望能馬上休假,可是誰來為實驗課程操心呢?
   兩周以后,她精神失常。
   在她日記最后一頁的底部有一句話,無疑是其他人寫的:
   1940年5月,魏特琳小姐身體垮掉,她必須回到美國。
   她的侄女回憶說,魏特琳的同事送她回美國接受治療,但在跨越太平洋的旅途中,她多次試圖自殺。一位陪同她的朋友差點沒能阻止她投海自盡。
   一到美國,魏特琳就被送到艾奧瓦州的一家精神病院,在那里接受了痛苦的電擊治療。
   出院后,魏特琳繼續(xù)為印第安納波利斯的基督教聯(lián)合傳教會工作。她在密歇根謝潑德的家人想去看望她,但她卻寫信阻止,說很快就會回去看他們。
   兩周之后,魏特琳去世。
   1941年5月14日,即她離開南京一年后,魏特琳在家中用膠帶封住門窗的縫隙,打開煤氣自殺。


   明妮·魏特琳
   美國傳教士,中文名華群。
   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難民營,她像母雞保護小雞一樣,保護了無數(shù)女性免遭日軍侮辱。
   臨終前說:“如果能再生一次,還是要為中國人服務,中國是我的家?!彼哪贡献钚涯康牡胤娇讨膫€中國漢字——金陵永生。

感恩
那些外國英雄所做的一切
南京從未忘記

編輯 | 趙伊漢
史料 | 《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遺忘的大浩劫》張純?nèi)?/font>
審校 | 李凌 俞月花
簽發(fā) | 凌曦


聯(lián)系我們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