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系我們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搜索表單

  1937年11月
  華北淪陷、上海吃緊
  1937年的今天
  國民政府正式下令龍云
  由行政院撥款200萬元
  限期一年修通滇緬公路
  打通國際交通線
  當時在交通部工程處工作的陳勉承
  成為了開赴滇緬公路現(xiàn)場的眾多工程人員之一


  老年陳勉承

  救命的背心 

  學土木工程的陳勉承
  當時已是四十多歲
  隨國民政府交通部從南京一路撤退到昆明
  他被指派負責滇緬公路其中一段的修建
  臨行前
  妻子給他縫了一個非常小的貼身背心
  背心上用縫紉機打了很多格子
  每個格子都放一片薄的黃金片
  或者油紙包的鹽
  妻子對陳勉承講
  一定要穿背心
  有難的時候可能有用處
  .......


  滇緬公路修建過程相當艱苦

  滇緬公路修建過程中
  不停地遇到日本人轟炸
  直到現(xiàn)在中緬邊境那些炸坑還在
  陳勉承所在的路段
  已經(jīng)相當于前線
  日軍的野蠻轟炸炸死了很多人
  除了飛機像下雨一樣扔炸彈
  還用機關槍掃射
  情急之下
  陳勉承躲到了緬甸的寺廟里
  躲在泥塑的后面
  幸免于難


  日軍轟炸惠通橋

  后來陳勉承隨著華僑司機撤退
  妻子縫的背心發(fā)揮了用途
  縫在背心里的金片成為了他身上的路費
  山路非常難走
  經(jīng)常看到汽車翻車
  有時候還會被土著山民攔住
  當時物資匱乏
  山民得大脖子病的很多
  很需要鹽
  鹽比黃金還好使
  陳勉承想起背心里還有油紙包的鹽
  趕緊從背心里掏出鹽來
  才得以脫身
  ......
  妻子的智慧保了陳勉承一路平安
  等回到家里時
  胡子、頭發(fā)都很長
  雖然像個野人
  但好歹是撤回來了
  他也是工程處唯一活著回來的人

  不太平的大后方 

  陳勉承回到后方把家搬到了昆明
  隨后被安排參與修建昆明機場
  迎接陳納德的“飛虎隊”


  百姓參與修建昆明機場

  昆明到處可見缺手缺腳的傷兵
  淪陷區(qū)的壞消息也不斷傳來
  陳勉承傷心地獲知
  蘇南的父母在逃難路上去世
  小妹被日軍強奸
  這更增添了他對日本人的憎恨

  還有在南京經(jīng)歷過轟炸的人說
  人被炸碎了
  人皮就貼在城墻上、貼在墻壁上
  肚腸就掛在電線上
  當時昆明也遭到了日軍轟炸
  所以在陳勉承建機場過程中
  “飛虎隊”的到來
  是很讓人高興的事



  勝利后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
  陳勉承終于可以帶著家人回鄉(xiāng)了
  在南京的碼頭上
  一家人坐的黃包車前面出現(xiàn)三個解除武裝的日本兵
  日本兵馬上全部低著頭靠邊站
  陳勉承對子女說
  “昂起頭、挺起胸,我們勝利了”
  回鄉(xiāng)的火車上
  田野里已經(jīng)投降的日本人
  看到火車通過
  全部跪了下來
  火車上很多人都哭了
  我們勝利了,日本兵下跪了
  .......

  解放后
  陳勉承一家擁護新中國
  全部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他的小女兒陳平
  1956年到了南京
  之后在南京文化部門工作

  上世紀八十年代
  陳平參與并見證了
  南京大屠殺“萬人坑”遺址的挖掘
  不過
  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南京市文化局原副局長 陳平

  本文根據(jù)陳平口述整理
  審校 | 李凌 俞月花
  本期編輯 | 趙伊漢
  簽發(fā) | 凌曦


 
聯(lián)系我們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