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系我們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搜索表單

  當你來到我館參觀
  走到悼念廣場
  是否注意到館名墻的對面
  那長達12.13米的《狂雪》詩碑?

  標題《狂雪》兩字寫得遒勁有力
  碑身上鐫刻的4000字碑文
  這是軍旅詩人王久辛于1990年發(fā)表在
  《人民文學》上的長詩
  《狂雪——為南京30萬遇難同胞招魂》

  碑文書法選用
  莊重典雅的漢簡書體
  是由軍旅書法家劉恩軍執(zhí)筆


  詩碑《狂雪》

  日前,詩人王久辛和書法家劉恩軍先后來到我館
  他們深情回憶了24年前創(chuàng)作詩碑《狂雪》的經過


  王久辛

  劉恩軍(左)與張建軍館長合影

  1990年3月
  王久辛正在解放軍藝術學院進修
  有一天
  一位教授在課堂上講到在南京大屠殺期間
  有30萬同胞慘遭日軍殺害
  作為現(xiàn)役軍人
  王久辛感受到難以磨滅的傷痛

  回到宿舍后
  他依然深深地沉浸在一種激憤情緒中
  “我要寫一首長詩
  要把這段歷史寫進詩里去”
  他筆隨心動
  “內心在尖叫
  心中突然有一種大雪紛飛的感覺”
  他隨即伏案寫下“狂雪”二字
  從這天中午12點到次日凌晨3點
  在音樂《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悲愴》的伴奏下
  500行的長詩一氣呵成

  完稿后
  王久辛把詩歌送到當時《人民文學》主編韓作榮的家中
  韓作榮看完詩稿竟當場拍板
  “這個稿子我們要了”
  于是,這首長詩刊登在《人民文學》1990年7-8月合刊上

  文壇大家劉白羽先生看后說
  “《狂雪》是可以流傳后世的”
  該詩后來的經歷證明了這一預言
  它獲得了《人民文學》詩歌獎
  其同名詩集獲得我國首屆文學最高獎——魯迅文學獎


  王久辛在我館錄制口述史

  王久辛和劉恩軍曾是一個辦公室同事
  《狂雪》獲獎后兩人商量
  決定制作成詩碑并贈予我館
  讓人們永久銘記中華民族這段苦難史

  劉恩軍決定選用漢代簡書體
  再融入敦煌遺書的成分
  “因為用草書,很多人不認識
  用楷書,寫不進情緒”

  劉恩軍事先布局好幅面的長度、寬度和字體大小
  1995年10月的一天晚上
  他從8點開始書寫
  4000字一氣呵成

  書法作品完成后
  他們找了臺工程復印機
  按照成品比例復印下來
  這時作品沒有前言
  兩人商量 
  邀請位于蘭州的《讀者》雜志
  總編輯胡亞權寫碑訓
  他們將作品放在胡總編辦公室的走廊里
  這令胡亞權深受震撼

  甘肅寶麗集團總經理胡寶衡捐資30萬
  他們采用銅器蝕雕工藝鑄成12.13米長詩碑
  碑座由優(yōu)質胡桃木雕刻而成

  1995年12月
  他們在啟程運輸詩碑前
  甘肅省委省政府和蘭州軍區(qū)
  在蘭州東方紅廣場舉行隆重的啟程儀式
  活動現(xiàn)場人山人海 
  詩碑吸引當?shù)孛襟w廣泛報道



  由于詩碑體量巨大
  當時租用兩輛大卡車裝運來寧
  行程2200公里
  走了3天3夜
  于12月8日晚運抵南京
  而王久辛、劉恩軍等創(chuàng)作團隊一行12人
  則購買了臥鋪票同期抵寧

  1995年12月10日凌晨2點
  詩碑《狂雪》安裝在紀念館廣場上
  它高2米,長12.13米
  代表江蘇、甘肅兩省人民不忘
  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

  1995年12月13日
  紀念館舉行詩碑揭幕儀式


  祁恩芝 攝

  出租車司機得知王久辛、劉恩軍等人來南京送詩碑
  很感動
  不收他們的打車費

  后來紀念館擴建
  將詩碑《狂雪》從廣場遷移至悼念廣場
  鑲嵌在黑色花崗巖石墻上


  1997年,劉恩軍在詩碑《狂雪》前

  如今詩碑與由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腳印鑄成的銅板路為伴
  向世人無聲訴說著這段苦難歷史

  王久辛說
  “如今依然有很多讀者來信談起《狂雪》
  僅此,就讓我為之感動、為之振奮”

  采編 | 俞月花 潘琳娜 
  校審 | 李   凌 趙伊漢
  簽發(fā) | 凌   曦
  部分老照片由劉恩軍本人提供,特別鳴謝


 

 

  

聯(lián)系我們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