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系我們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搜索表單

1985年8月15日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正式建成揭幕
在所有參與儀式的嘉賓里
僅有的外賓恰恰來自日本
他們是誰?
他們又是如何看待紀念館建成的呢?
 
紀念館建成揭幕儀式

  1
  看到“萬人坑”遺址深受觸動,決心參加紀念館揭幕儀式
  1985年5月7日,42歲的日本人高幣真公跟隨日中勞動者交流協(xié)會第一次來到南京。
  據(jù)高幣真公介紹,他們是專門到江東門“萬人坑”遺址進行實地考察的。
  累累白骨震撼了每一位協(xié)會成員的心靈。他們清醒地意識到,只有正視歷史,才不會重蹈覆轍。
 
協(xié)會前往江東門“萬人坑”遺址考察(高幣真公提供)
 
紀念館建造照片(高幣真公提供)
 
  協(xié)會成員獲悉當年8月15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將正式對外開放,于是回國后,他們便開始策劃來館參加揭幕儀式的事宜。
  1985年6月,高幣真公與協(xié)會成員一道,以協(xié)會名義,給南京市總工會寫了一封言辭誠懇的信,希望能夠參加儀式。
  7月27日,南京市總工會在回信中這樣寫道:“對于你們提出參加儀式的請求,我們很感動。你們這種心情會傳達給南京市民?!?/div>
  高幣真公回憶說,在多方協(xié)調(diào)下,1985年8月13日,日中勞動者交流協(xié)會的日方代表正式獲邀參加紀念館開館儀式。
 
  2
  “紀念館作為日中不再戰(zhàn)、日中友好的新基點”
  1985年8月15日,協(xié)會派出以團長市川誠、團員平坂春雄和山田順三為成員的代表團,參加了紀念館建成揭幕儀式。
  他們也是參加儀式的僅有的三位外國友人。
  后來,市川誠把參加儀式的過程寫成一篇紀實《紀念館作為日中不再戰(zhàn)、日中友好的新基點》。他這樣寫道:
  1985年8月15日,對于中國人來說,這一天是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40周年紀念日。上午八點半開館儀式正式開始,我們站在隊伍的第二列。
  首先,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接著,南京市長張耀華致辭。
  他說:“侵略戰(zhàn)爭這段歷史永遠銘刻在后輩心中。中國人民和日本人民共同銘記過去的歷史,一同努力,讓歷史悲劇不再重演?!?/div>
 
市川誠撰寫的紀實
 
  參加儀式的代表之一平坂春雄也在回憶錄中寫道:“對于不了解日軍侵略戰(zhàn)爭的日本人來說,紀念館會給他們帶來巨大沖擊?!?/div>
  參加儀式的日本友人贈送了南京一座“鎮(zhèn)魂之鐘”。上面刻著:“對侵華戰(zhàn)爭反省并謝罪,悼念死難者之靈”。

  3
  “中國展覽表達和平愿景,但在日本很少看到這種表述”
  一晃時間過去了34年。
  高幣真公已是76歲的老人,他與另一位日本友人伊藤彰信再次來到了南京,錄制口述史、走訪歷史遺跡。
  高幣真公說:“在日本我看過南京大屠殺相關書籍和影視作品。這次來館參觀收獲很大,紀念館用很多詳實的資料再現(xiàn)歷史。我希望更多日本人來看看展覽?!?/div>
 
伊藤彰信、高幣真公參觀紀念館
 
  對伊藤彰信來說,紀念館并不陌生:2005年第一次來到南京,2009年他曾隨團來館參加紀念碑揭幕儀式,2014年及其之后的每一年,他都會來南京參加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
  伊藤彰信說:“2005年紀念館還是一個小館,多年來紀念館不斷翻新展覽,讓觀眾能夠深入理解歷史。參觀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不管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還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都會在展覽結(jié)尾部分表達和平愿景,比如會呈現(xiàn)‘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樣的表述。但在日本博物館中,很少看到這種表述?!?/div>
 
  4
  呼吁中日兩國人民加強交流
  對于推進中日友好交流,高幣真公說:“日本人民要多來看看中國的變化,中國人民也去看看日本的變化。雙方只有在交流的基礎上,才能對歷史進行深度思考和學習?!?/div>
  伊藤彰信特別強調(diào)中日友好的根基在青年人身上。他說:“在日本輿論調(diào)查中,日本年輕一代對中國的認識存在較大偏差,希望更多日本青年人來中國看一看、學一學,加強青年交流?!?/div>
 
  伊藤彰信(左一)、高幣真公(右一)在紀念館錄制口述史,高幣真公展示協(xié)會拍攝的紀念館建設照片
 
  審校 | 李凌 趙伊漢 俞月花
  編輯 | 潘琳娜
聯(lián)系我們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